全科科室

ASSOCIATION DEPARTMENTS

溃疡性结肠炎

分類:消化科 上傳者: 浏览数:15332次

相關說明:

     

     潰瘍性結腸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結腸和直腸的慢性非特異性炎癥性疾病,病因和發病機制尚不明確,目前認為是由多因素相互作用所致,主要包括環境、感染、遺傳、免疫、精神、飲食等因素,它與克羅恩病(Crohn’s disease,CD)一起統稱為炎癥性腸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

      UC最常發生于青壯年期,我國統計資料顯示,發病高峰年齡為20~49歲,男女性別差異不大(男:女約為1.0-1.3:1)。


  一、病理變化
      潰瘍性結腸炎病變主要位于直腸、乙狀結腸,亦可累及全結腸及回腸末端,呈連續性彌漫分布,主要侵犯黏膜與黏膜下層,少數暴發型或重型患者病變可涉及結腸全層。其鏡下肉眼觀主要表現為:
1) 黏膜血管紋理模糊、紊亂或消失,黏膜充血、水腫、質脆、自發或接觸出血和膿性分泌物附著,亦常見黏膜粗糙、呈細顆粒狀;
2) 病變明顯處可見彌漫性、多發性糜爛或潰瘍;
3)可見結腸袋變淺、變鈍或消失以及假息肉、橋黏膜等,少數可發生癌變。 

二、臨床表現
1.消化系統表現
1)腹瀉
多為糊狀,甚至稀水樣,糞質與便次反映出病情的輕重,由于直腸激惹,可有便頻而量少。
2)粘液膿血便
膿血源于炎性滲出。輕癥者排便<4次/日,糊狀便,無或偶有血便;重者排便>10次/日,水樣便,膿血便。病變限于直腸者,鮮血可附于糞便表面。
3)腹痛
多為左下腹或下腹部出現的輕度至中度的陣痛,有疼痛-便意-便后緩解的規律,常有里急后重;輕度患者可無腹痛或僅有腹部不適感;并發中毒性巨結腸或炎癥波及腹膜時,可出現持續性劇烈腹痛。
4)其他癥狀
腹脹、食欲不振、惡心、嘔吐等。
5)體征
輕、中型:左下腹輕壓痛,觸及痙攣的降結腸或乙狀結腸。
重型、暴發型:左下腹明顯壓痛、鼓腸。
并發中毒性巨結腸、腸穿:全腹壓痛、反跳痛、腹肌緊張、腸鳴音減弱。

2.全身癥狀
發熱、消瘦、貧血、低蛋白血癥、水電解質紊亂等(一般出現在中、重癥患者中)。

3.腸外癥狀
皮膚、粘膜:結節性紅斑、多形紅斑、口瘡樣潰瘍及壞疽性膿皮病; 
眼損害:結膜炎、虹膜炎、眼色素層炎;
關節炎:結腸炎性關節炎(游走性關節痛,無畸形)、強直性脊柱炎;
肝病:脂肪肝、膽管周圍炎、硬化性膽管炎,慢性活動性肝炎;
免疫疾病:自身免疫性溶血。

4.并發癥
1)中毒性巨結腸:多發生在暴發型和重度潰瘍性結腸炎患者,毒血癥狀明顯,鼓腸、腹部可出現明顯壓痛,腸鳴音減弱或消失,可有脫水和電解質平衡紊亂。腹平片示結腸擴大、結腸袋消失。預后差,易腸穿孔。
2)直腸結腸癌變:廣泛性潰瘍性結腸炎,病程長達8~10年以上,伴有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等,均為高危致癌因素,應加強監測。
3)出血:見于重度潰瘍性結腸炎伴很多炎性息肉與潰瘍、糜爛者。
4)穿孔:多與中毒性巨結腸有關,以左半結腸多見。

5.臨床分型
1)按發病情況分
初發型:指無既往病史而首次發作;
慢性復發型:最常見,指臨床緩解期再次出現癥狀。
2)按病變范圍分
推薦采用蒙特利爾分類,有助癌變危險度的估計及監測策略的制定,亦有助治療方案選擇。

潰瘍性結腸炎病變范圍的蒙特利爾分類


 3)按疾病活動性的嚴重程度分
UC病情分為活動期和緩解期,活動期的疾病按嚴重程度分為輕、中、重(中度為介于輕、重度之間)。 
改良Truelove和Witts疾病嚴重程度分型


三、輔助檢查
1)血液檢查:血紅蛋白正常或不同程度下降(中、重度病例),白細胞計數在活動期可增高。活動期還可見血沉升高和C-反應蛋白增高。嚴重或病情持續病例血清白蛋白下降。
2)糞便檢查:糞便常規檢查肉眼觀常有黏液膿血,顯微鏡檢查見紅細胞和膿細胞。糞便病原學檢查至少連續3次,目的是排除感染性結腸炎。
3)自身抗體檢測:潰瘍性結腸炎患者血中可檢測到核周性抗中性粒細胞胞漿抗體(p-ANCA),但缺乏特異性和敏感性。
4)結腸鏡檢查:診斷與鑒別診斷的重要手段,應作全結腸及腸末段檢查,同時取活組織作病理檢查(中毒性巨結腸禁忌行結腸鏡檢查)。 

5)X線鋇劑灌腸檢查:鋇劑灌腸檢查也是潰瘍性結腸炎的診斷手段之一,但結腸鏡檢查比X線檢查準確,應優選選擇結腸鏡全結腸檢查。


四、診斷及鑒別診斷
1. 診斷標準主要包括
1)有典型的臨床癥狀,加之結腸鏡(粘膜活檢)或X線鋇灌腸的特征性改變中的一項;
2)臨床表現不典型,腸鏡或X線鋇灌腸表現或病理活檢證實;
3)排除細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血吸蟲病、腸結核及克羅恩病、放射性腸炎等結腸炎癥。
2. 鑒別診斷
1)急性感染性腸炎;
2)阿米巴腸病;
3)腸道血吸蟲病;
4)克羅恩病;
5)其他:腸結核、真菌性腸炎、抗生素相關性腸炎(包括假膜性腸炎)、缺血性結腸炎、放射性腸炎、嗜酸粒細胞性腸炎、過敏性紫癜、膠原性結腸炎、白塞病、結腸息肉病、結腸憩室炎以及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合并的結腸病變。

五、治療
1. 一般治療:
1)休息;
2)飲食:流質或少渣飲食,嚴重者禁食。
3)糾正水電解質失衡、貧血、低蛋白血癥等。
4)有繼發感染者,應抗菌治療。
5)對癥治療:止瀉、止痛,但應注意抗膽堿藥或止瀉藥有誘發中毒性結腸擴張的風險。
2. 藥物治療
1) 氨基水楊酸制劑
a. 柳氮磺吡啶(SASP),適用于輕、中型或重型經糖皮質激素治療緩解后。
b. 5-氨基水楊酸(5-ASA)新型制劑:美沙拉嗪、奧沙拉嗪等,適用于對SASP不耐受者。
2) 糖皮質激素
適用于中、重度或適用于對SASP療效不佳者,對急性發作期療效較好。用藥按潑尼松0.75~1 mg/(kg·d)給藥(其他類型全身作用激素的劑量按相當于上述潑尼松劑量折算),達到緩解后開始逐漸緩慢減量至停藥,一般3~4 個月停藥,最多不超過半年。對于直腸型、直乙結腸型及左半結腸型UC患者常應用激素局部灌腸治療,而全結腸型患者則以靜脈給藥為主,也可口服給藥。
3) 免疫抑制劑
免疫抑制劑主要用于水楊酸制劑或糖皮質激素治療無效及應用糖皮質激素后出現毒性反應或長期持續依賴使用糖皮質激素的患者。最常應用的是硫嘌呤類藥,如:硫唑嘌呤、巰嘌呤等。 
【注】免疫抑制劑具有細胞毒性作用,長期應用可引起肝、腎功能損害及骨髓造血功能障礙等嚴重的不良后果。
3. 微生態治療
雖然UC的病因及發病機制尚不清楚,但多數研究者認為其致病可能與腸道菌群失調有一定相關。如:雙歧桿菌、乳酸桿菌等,適當補充能促進腸道內正常菌群的生長繁殖,有利于維持腸道內微生態平衡,可減輕和緩解腸道炎性反應,防治UC。
4. 手術治療
1)絕對指征:消化道大出血、腸穿孔、癌變及高度疑為癌變者;
2)相對指征:積極內科治療無效的重度UC患者及合并中毒性巨結腸內科治療無效者。對于內科治療效果不佳和/或藥物不良反應已嚴重影響生存質量者也可考慮外科手術(主要是全結腸加直腸切除術)。
5. 中醫中藥
目前常用方法有中藥保留灌腸、中藥內服、中藥內服加灌腸法等。研究發現,云南白藥對于治療UC的腹痛有一定的臨床療效,且針灸、推拿等中醫治療方法在UC 的治療方面也取得了很好的療效。
6. 生物靶向治療
 目前抗TNF-α單克隆抗體用于治療UC患者已取得很好的療效,以TNF-α 為靶向治療已成為UC治療的新思路。
7. 干細胞移植
骨髓間充質干細胞(BMSCs)移植能為治療UC提供足量的腸黏膜干細胞,為修復受損的腸道黏膜屏障提供充足的物質基礎,為徹底治愈UC做出重要保證。為治療UC指明了新的方向,但仍然有待于更多的病例研究與隨訪,有待于臨床實踐與研究。
六、療效評定
1. 緩解:臨床癥狀消失,結腸鏡復查見黏膜大致正常或無活動性炎性反應。
2. 有效:臨床癥狀基本消失,結腸鏡復查見黏膜輕度炎性反應。
3. 無效:臨床癥狀、結腸鏡復查均無改善。
4. 復發:自然或經藥物治療進入緩解期后,UC癥狀再發,最常見的是便血,腹瀉也多見。可通過結腸鏡檢查證實。
a. 復發的類型:復發可分為偶發(≤1次/年)、頻發(≥2次/年)及持續型(UC癥狀持續活動,不能緩解)。
b. 早期復發:經先前治療進入緩解期的時間<3個月。
5. 與糖皮質激素(后文簡稱激素)治療相關的特定療效評價
a. 激素無效:經潑尼松或相當于潑尼松0.75mg/(kg·d)治療超過4周,疾病仍處于活動期。
b. 激素依賴:雖能保持緩解,但激素治療3個月后,潑尼松仍不能減量至10mg/d;在停用激素3個月內復發。

參考文獻
[1] 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炎癥性腸病學組.炎癥性腸病診斷與治療的共識意(2012 年?廣州)[J].中華內科雜志,2012,51(10):818-831.
[2] 郭芳,金世祿,劉寶珍,齊艷美.潰瘍性結腸炎的治療現狀及前景[J].中國當代醫藥,2014,21(31):190-193.
[3] 王俊珊,劉占舉. 炎癥性腸病的診斷和藥物治療相關指南解讀[J].醫藥專論,2015,36(12):809-813.